女兒墻在古代時叫“女墻”,崔豹《古今注》說:“女墻,城上小墻也,亦名‘睥睨’,言于城上窺人也”,包涵著窺視之義,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態(tài),在城墻上筑起的墻垛,所以后來演變成一種建筑專用術(shù)語。
在古詩文中也能經(jīng)常見到女兒墻的身影,比如劉長卿的《登余干城》“官舍已空秋草沒,女墻猶在夜烏啼”,劉禹錫的《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李賀的《石城曉》“月落大堤上,女垣棲烏起”。那么女兒墻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相傳,古代有一個砌匠,因為平時很忙,不得不帶著年幼的女兒出去做活兒,一日在屋頂砌筑時,小女不慎墜屋身亡。匠人傷心欲絕,為防止悲劇再次發(fā)生,匠人在屋頂砌筑一圈矮墻,稱作“女兒墻”。
作為城墻結(jié)構(gòu),女兒墻的作用是防御。而作為中式宅院中的矮墻,女兒墻的作用就顯得很浪漫了。明末清初的文學(xué)家李漁在《閑情偶記·居室部》中寫到:“予以私意釋之,此名以內(nèi)之及肩小墻,……,豈婦人女子之事哉?”按照李漁的書中記載的,“女墻”則是用來防止戶內(nèi)婦人、少女與外界接觸的小墻。古時候的女子大多久鎖深閨,足不出戶。但是小墻高不過肩,既可以欣賞墻外之春光美景,又可以窺探自己意中之人,所以這女兒墻又成就了許多才子佳人的故事。
古往今來,有著數(shù)不勝數(shù)的關(guān)于女兒墻內(nèi)外的神秘窺望和富有詩意的描述。如:“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內(nèi)佳人笑”、“聲漸不聞?wù)Z漸俏,多情反被無情惱”、“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滿園春色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可見這種看似死板的建筑形式背后卻隱藏著極為豐富的意韻,那就是:不倚短墻,怎知春色含蓄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