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設(shè)計過程中會使用很多種技法,這些技法使得四合院更加美觀。下面,我們就介紹下古人在設(shè)計四合院的時候,使用的一些技法。
1.偷梁換柱
四合院大修時使用的一種技法,方法有兩種:一是用牮桿支頂與柱子有連接的各種構(gòu)件,以卸掉柱子的荷載,再將柱子周圍挖槽取出柱基石,然后,將新柱子安上。二是不移動柱礎(chǔ)石,具體做法是,用牮桿將柱頭周圍的構(gòu)件抬起,以減少柱子底部的壓力,露出管腳榫,撤除殘柱更換新柱。更換梁枋一般不需要動柱子。
2.沖三翹四
沖三翹四,是古建筑翼角部分大木作施工做法。在明清官式建筑中十分常見,翼角部分的角梁,需要按照制作要求,形成“沖出”與“起翹”的造型。“沖”和“翹”是對仔角梁而言的兩個過程,水平的距離為“沖”,垂直的距離為“翹”。
3.舉架
舉架是確定屋頂曲面曲度的方法。四合院建筑在梁架層疊加高時,用舉架方法使屋頂?shù)钠露仍酵显蕉福瑥亩拾记?,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這樣形成中國古代建筑獨(dú)有的風(fēng)貌。舉架的工程做法中有五、六、六五、七五、九舉等名稱,是指舉架高與步架長度之比為十分之五、六、六五、七五、九等的意思。一般的屋面坡度其比例為一常數(shù),整個屋面輪廓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直線,而古建工程的舉架,在每個步架內(nèi)均不相同。由檐步至脊步逐步增加,使整個屋面輪廊形成一下緩,上急的曲線。舉架的緩急以房屋進(jìn)深的大小和檁數(shù)多少而定。一般檐步為五舉(即五舉拿頭)。飛檐為三五舉。以上各步,如為五檁則脊步為六五、七舉,如為七檁則金步六五舉、脊步八舉。如為九檁則下金為六五舉,上金步為七五舉,脊步為九舉。如為十一檁則下金為六舉,中金為六五舉,上金為七五舉,脊步為九舉?;蛴稍O(shè)計人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但必須隔舉)。最上一舉有時在九舉之上還加一平水。
4.抱肩與回肩
抱肩,是古建筑大木作榫卯做法,起到柱子與額枋之間的連接作用。肩,就是榫頭兩側(cè)。當(dāng)榫頭做好之后,在兩肩部按照柱子的圓面,向內(nèi)刻出弧線,以增加額枋與柱子接觸面,尖銳部分抹角倒圓,稱“抱肩”。
回肩的作用、技法和抱肩差不多,但是區(qū)別在于,額枋榫頭做好后,兩肩部向反方向按抹角倒圓,“回肩”的肩膀不與柱面接觸。
四合院為了更美觀,不顯得太呆板,往往會采用很多種技法使建筑產(chǎn)生一定的曲度,比如我們經(jīng)??吹降娘w檐翹角就是如此。這些技法是古代工匠留下的瑰寶,非常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