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出跳
翹(華拱)或昂每向內(nèi)或向外挑出一層,宋叫“一跳”,清叫“一踩”;每升高一層,宋叫“一鋪”。以正心拱為中,每向內(nèi)、外出跳一層,清代又叫做“一拽架”。
按宋代和清代的規(guī)定,斗拱向內(nèi)外各出一跳,宋叫“四鋪作”,清叫“三踩”;出兩跳,宋叫“五鋪作”,清叫“五踩‘;出三跳,宋叫“六鋪作”,清叫“七踩”;出四跳,宋叫“七鋪作”,清叫“九踩”;出五跳,宋叫“八鋪作”,清叫“十一踩”。
宋代斗拱出跳的鋪作數(shù)為出跳數(shù)加3,即N(鋪作數(shù))=X(出跳數(shù))+3(長數(shù)項)。
清代斗拱出跳的踩數(shù)是指一攢斗拱中橫拱的道數(shù)。清式斗拱每拽架都設(shè)有橫拱,所以每攢斗拱里外拽架數(shù)加正心位上的正心拱枋,即為每攢的踩數(shù)。唐宋時期,里外拽斗拱上常有不設(shè)橫拱的做法。這種做法叫做“偷心造。而里外拽上設(shè)橫拱的做法做“計心造”。
宋代對斗拱的表示方法為“幾鋪作幾抄幾昂”。如“五鋪作單抄單下昂”、“七鋪作雙抄雙下昂”等。清代對斗拱的表示方法為“幾踩幾翹幾昂”。如“五踩單翹單昂”、“七踩單翹重昂”等。最簡單的斗拱為不出跳者,分別有“一斗三升”等形式。
無論一攢斗拱出幾跳,在最里、最外兩跳上只有一層廂拱(令拱)。外拽廂拱上托著挑檐枋,挑檐枋上座著挑檐桁;里拽廂拱上托著天花枋。其余各踩都只有兩層拱,瓜拱在下,萬拱在上。萬拱之上,就是枋子。在正心的叫“正心枋”,在里、外拽位置上的叫“拽枋”(宋稱“羅漢枋”)。無論踩數(shù)多少,正心萬拱以上就用層層的枋子疊上,一直到正心桁下。
(3)、翹昂的構(gòu)造做法
以清式五踩單翹單昂平身科斗拱為例。翹與拱的做法完全相同,只是方向不同。
昂向外伸出一端為昂嘴。向里挑出一端或曲卷如翹,或者做成“菊花頭”、“霸王拳”一類的雕飾。在最上層翹昂的上面,還有兩層與翹昂平行的構(gòu)件。下面的叫“耍頭”,上面的叫“撐頭”。耍頭里外兩端均外露,外端往往做成“螞蚱頭”,里端做成“六分頭”。撐頭外端不露出,抵住挑檐枋;后尾露出刻座“麻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