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代官式古建筑彩畫的沿革
古建筑彩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組成部分,是隨著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人們審美要求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清代官式古建筑彩畫在經(jīng)歷了260多年沿革后所遺存的大量實物不但說明了這一點,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清代官式建筑彩畫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無論紋飾的產(chǎn)生及運用定型,某些具體做法的運用及變化完善、某些顏材料的運用等,都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征。 了解與掌握這些特點或特征,是十分必要的,它對于深入研究清代官式建筑彩畫和做好古建彩畫保護修繕等各方面的工作,都大有裨益。
為能較準確地把握清代官式建筑彩畫各個歷史階段發(fā)展變化的特點和規(guī)律,筆者在過去的研究工作中把清朝從1644年至19 1 1年267年的歷史分為前中后三期,即把從順治起至雍正止(1 644年一1 735年)的91年間的彩畫,列為了清代早期彩畫;把從乾隆起至嘉慶止(1736年~1820年)的84年間的彩畫,列為清代中期彩畫;把從道光起至宣統(tǒng)止(1821年~1911年)的90年間的彩畫,列為了清代晚期彩畫。劃分成三個大的歷史階段,有利于對清代彩畫作既相連貫又有區(qū)別的觀察研究。
依據(jù)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畫法的主要特征, 大體分為旋子彩畫、和璽彩畫、蘇式彩畫、寶珠吉祥草彩畫和海墁彩畫五個種類。在清代官式建筑中, 前三類彩畫比較多見, 后兩類彩畫比較少見。
旋子類彩畫,是以構成其主體圖案團花外層花瓣采用旋渦狀“⑤”花紋為突出特征。這類彩畫有多種由高至低嚴格的做法等級,在各種建筑中運用非常廣泛,是清代官式古建筑彩畫的主要類別之一。
清代旋子彩畫,是從明代相類似的官式旋子彩畫直接演變而來的,其主體花紋的法式構成在清代早期已基本定型。至清中期雖有某些變化但并不大。清代中期完全定型以后至今基本上沒有多大變化。
清代古建筑彩畫, 當初是以旋子彩畫為主的, 自從和璽類彩畫產(chǎn)生以后,它被排在最主要的地位,旋子彩畫下降為次要地位。
和璽類彩畫, 以構成其彩畫的主體輪廓框架大線呈“乏”形其框架斜大線畫法,早期以相互對應的曲孤形構成的大蓮花瓣為顯著特征。其彩畫紋飾的基本構成形式在清早期已基本定型。其框架斜大線畫法, 早期以相互對應的曲孤形構成的大蓮花瓣表觀。形為特征,發(fā)展到清中晚期,逐漸變成了殆溺表觀。
由于和璽彩畫所營造的是皇家獨有的渾厚凝重、莊嚴豪華和壯麗恢宏的裝飾藝術效果,故該類彩畫的用金量及貼金技法方,無論是與同時代其它類彩畫相比或是與歷史上各朝代的彩畫相比,都達到了頂點和最高水平。
清早期的和璽彩畫,在金大線旁僅拉飾較窄的淺暈色。約到清中期中葉以后,不僅要先拉飾較寬的暈色,靠金線部分還要拉飾醒目的大粉(白色),使得彩畫的整體色彩效果對比變得柔和,色彩層次感增強,繪制工藝更加精致高級。
和璽類彩畫所運用的主題紋飾, 主要是龍、鳳等內(nèi)容,其象征和體現(xiàn)的是至尊無二、皇權至上、 神權至上的顯赫地位,這類彩畫在清代實際上是一種御用彩畫, 主要被運用于皇宮等重要建筑以及敕建的重要殿堂, 至于其它性質的建筑是絕對不能隨意亂用的。和璽彩畫是清代官式古建筑彩畫等級最高的一類彩畫。
蘇式類彩畫的“蘇式”,其原本意義是指我國南方蘇、杭地區(qū)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一種地方彩畫做法。 由于官式建筑擴展裝某些特點,并使之與北方某些官式彩畫的構圖及內(nèi)容相互融合,飾形式的需要, 吸收了這種彩畫(還包括我國其它地區(qū)彩畫 某些特點,并使之與北方某些官式彩畫的構圖及內(nèi)容相互融合,經(jīng)較長時間的發(fā)展完善, 而形成的一類具有北方官式彩畫特點和一定生活氣息, 主要用來裝飾皇家園林建筑的新型彩畫。 因這彩畫。類新彩畫的產(chǎn)生與蘇杭地區(qū)彩畫有著根由關系,故被稱為彩畫
蘇畫在木構件上的構圖形式,在清代早期已基本定型,在以后的發(fā)展中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清 早期蘇畫的袱子(即后來所稱的包袱)和某些方心造型的外框輪廓,以普遍畫較寬且較精致的花邊(當時稱之為“邊子”)為主要特點。約從清中期下半葉以后,為強調彩畫主題及審美的需要,包括袱邊子、方心以外的岔口等逐漸被“退煙云”所取代,這就又形成了蘇畫在這一階段的新特點。
清中、早期蘇畫, 主要以象征皇權的龍鳳紋和含有吉祥寓意有限的。清晚期的蘇畫,在繼續(xù)運用上述傳統(tǒng)主題紋飾的同時,始的。在運用寫實性繪畫內(nèi)容方面,明顯地呈現(xiàn)出了加強的趨勢。蘇畫普遍地用寫實性繪畫作為主題內(nèi)容.當在清代以后才開始的。
清中、早期蘇畫的細部紋飾,仍保持著蘇杭地區(qū)彩畫普遍運用錦紋及團花紋的特點,從彩畫整體效果上說,它所追求和體現(xiàn)的主要是文雅含蓄的裝飾形式和錦繡效果。清晚期的蘇畫,對于錦紋、團花紋的運用已大大減弱,更多是被平涂色做法以及各種寫實性繪發(fā)展趨勢。畫所取代,故在彩畫效果方面,呈現(xiàn)出了追求通俗直觀和趣味性白發(fā)展趨勢。
寶珠吉祥草類彩畫, 以運用較大型的寶珠和粗壯碩大的卷草作為彩畫主題紋飾,并以其整體色彩效果紅火熱烈為突出特征。
該種彩畫原本是流傳于我國東北滿蒙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一種彩畫, 隨著清代定都北京,作為清代初期的一類官式彩畫,曾者稱為西番草三寶珠金琢墨;低等級者稱為煙琢墨西番草三寶主要用于裝飾皇宮城門等建筑。其繪制等級分為兩檔, 高等級者稱為西番草三寶珠金琢墨;低等級者稱為煙琢墨西番草三寶珠五墨。
從近期的發(fā)現(xiàn)說明, 寶珠吉祥草彩畫僅用于清代早期建筑,從合了。清中期以來沒有被沿用,而是被和璽、旋子等類彩畫所采擷吸收融合了。
海墁類彩畫,以在建筑外露的上下架構件及部位遍施彩畫為主要求。要特點,其彩畫的構圖畫法無具體法式規(guī)則限制,做法無具體規(guī)趕要求。
其它類別的彩畫,絕大部分只做在建筑的上架大木構件。而海墁類彩畫做法,是包括著上架大木、椽望、下架大木柱框、裝修,規(guī)矩,而海墁清代彩畫制度允許的前提下,按具體圖形式、內(nèi)容的運用、做法等級的區(qū)別等,都是遵循著一定的法式規(guī)矩,而海墁類彩畫則可以在清代彩畫制度允許的前提下,按具體用各種繪制方法完成彩畫。建筑的裝飾需要, 自由構圖,可y 訊各種繪制方法完成彩畫。
海墁類彩畫在清代官式建筑中的運用是比較有限的,清代有關類彩畫加以運用,約在清晚期。這類彩畫的運用,是根據(jù)當時人們的彩畫實物遺存說明,該類彩畫在清代中期已初具形式,而作;類彩畫加以運用,約在清晚期。這類彩畫的運用,是根據(jù)當時人們穎的裝飾效果。特殊的裝飾需求,在某些特定環(huán)芝 某些特定范圍內(nèi)加以運用的。它所追求和體現(xiàn)的是自然、雅致、新穎的裝飾效果。
《工程做法則例》,既包耳同時是當時本定型,各種繪制工藝已臻于全面。清早期末葉由官方頒布的《工程做法則例》,既包含對以前彩畫做法的全面總結, 同時又是當時式建筑彩畫的發(fā)展要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是在從清代早期下半葉至清中期結束這一大段時期。因為當時國家正處于政治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相對繁榮、市面上式建筑彩畫的水平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得的各種成果的基礎上,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筑彩畫的水平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清代晚期,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發(fā)生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 社會發(fā)生了變化,致使國力衰微,官方建筑活動急劇減少,清代官式古建筑彩畫的發(fā)展也受到了嚴重的阻礙與摧殘。
傳統(tǒng)的清代官式古建筑彩畫在清代晚期以前所運用的主要顏料大都是天然礦質顏料,這種顏材料所產(chǎn)生的色彩效果是高雅穩(wěn)重柔和。但由于清晚期被迫地進口現(xiàn)代化工生產(chǎn)的各種高彩度的洋顏料,并在彩畫工程中被普遍應用, 因此從這個時期起彩畫的色彩質量效果便發(fā)生了變易扭曲,使之朝著過分強烈刺激的方面轉化了。